雞年說雞 故事不少

2017-01-20來源:《廣州日報》文章編輯:小琳評論:[點擊復制網(wǎng)址]
|

  農(nóng)歷2017年是中國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雞年,雞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常見的家禽,它和狗、牛等都是中國古代農(nóng)耕文化的一個見證,家中畜養(yǎng)了雞,說明這戶人家糧米有余,生活得比較殷實,也算是一個衡量生活幸福與否的指標吧。同時,雞也是一種報曉報時的工具,在古代普通人家,不可能有沙漏,就只能靠雄雞報曉,《西游記》里提到的昂日星官就是一只大公雞。雞和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,因此也成為成語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,今天我們說說關于雞的成語和詩句,以及背后的一些故事。

  聞雞起舞:清晨雞鳴當中一幅最勵志的畫面

  說起雞的成語和詩句,要是羅列起來,那是相當豐富,例如關于雞的成語,有“聞雞起舞”、“牝雞司晨”、“鶴立雞群”、“雞犬升天”、“雞鳴狗盜”、“雞犬不寧”、“呆若木雞”、“殺雞取卵”、“殺雞焉用牛刀”、“雞毛蒜皮”、“雞飛蛋打”、“雞口牛后”、“牛鼎烹雞”、“雞犬相聞”等等,而關于雞的詩句則有“雞棲于塒”、“雞棲于桀”、“雞鳴喈喈”、“雞鳴桑樹顛”、“故人具雞黍”、“雄雞一聲天下白”、“雞聲茅店月,人跡板橋霜”、“半壁見海日,空中聞天雞”、“莫笑農(nóng)家臘酒渾,豐年留客足雞豚”、“鵝豕雞棲稻粱肥,山村水閣酒旗風”等等,由此可見,雞這種家禽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好也好,壞也好,正能量也好,負能量也好,總會有它的存在。

  先說說其正能量部分。雞是用來司晨的,“雄雞一聲天下白”,在雞鳴聲中早起,則是很勵志的一幅畫面。由西晉向東晉過渡時期的祖逖和劉琨就是這幅勵志畫面當中的主角。這兩位有志之士,懷抱著天下大志,不敢浪費大好青春和大好時光,大早聽到雞鳴就起來練習武藝,以備國家將來之用,后來二人果然都成大才,祖逖在南方組織大軍北伐,一度恢復江北;劉琨也在北方組織力量抵抗外敵,力圖匡復河山,也曾威震一時。從此,“聞雞起舞”中的雞叫聲、舞劍聲,成為心懷天下、早期勤奮的一種象征。

  用來報曉的是公雞,而非母雞,如果母雞司晨,在封建統(tǒng)治者看來,則代表著秩序混亂,是非顛倒,當然,母雞司晨的說法主要是用在人事上,例如《尚書·牧誓》當中,周武王諷刺紂王重用婦人,于是說“牝雞司晨,唯家之索”,母雞報曉,是妖異,是災難;唐太宗有一次向長孫皇后咨詢政事,長孫皇后馬上跪下來說:“牝雞司晨,家之窮也”,就是說我是婦人,不適合提建議。其實,所謂的“牝雞司晨”是一種歧視文化,是對婦女參與管理的一種排斥,滲透著濃濃的父權和夫權色彩,是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的一種表現(xiàn),對于這種歧視和偏見,我們要持批評和否定的態(tài)度??梢哉f,“牝雞司晨”是男尊女卑文化活生生的體現(xiàn),在男女平等的今天,這條成語的適用性已經(jīng)很狹窄,僅僅成為一個文化遺留現(xiàn)象而已。

  故人具雞黍:史上最感人的一次約飯

  雞是農(nóng)家必養(yǎng)的家禽,家中有雞,說明糧食豐收,粟米稻谷除了用來食用,還可以有余,以飼養(yǎng)雞鴨,陸游在贊美農(nóng)家的豐足時,有這么一句“莫笑農(nóng)家臘酒渾,豐年留客足雞豚”,雖然農(nóng)家的酒水不是那么高檔,有點渾濁,可小百姓家的日子還是很殷實,起碼家里有足夠的雞和豬來招待客人,陶淵明也在《桃花源記》里這樣描述世外農(nóng)家的幸福生活:“設酒殺雞做食”。更早一點,在《論語》里,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問路,隱者“荷蓧丈人”款待子路,也是“殺雞為黍而食之”。

  能不能養(yǎng)雞,吃不吃得起雞肉,是物質生活是否充裕的一個重要指標。由此延伸,以雞尾菜肴待客,成了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而這種標準的中國農(nóng)莊式待客之道,在唐詩里凝結成一句:“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”,想想清新美麗的田園風光,和好友談談桑麻,喝喝酒,多么溫馨的畫面,而這畫面當中,就有鮮美的雞肉。

  而從“殺雞為黍而食之”又派生出關于友誼的感人故事。例如成語“只雞絮酒”,據(jù)《后漢書》記載,講的是漢朝的一個名為徐稚的讀書人,其學問淵博,為人高雅,為世人所稱道,朝廷太尉黃瓊聞其賢名,于是推薦徐稚去當官,而徐稚無心于功名,只喜歡閉門讀書,做一個安靜的君子,于是屢次推辭,似乎完全不領略黃瓊的好意。然而,后來黃瓊死了,徐稚卻用酒水泡了棉絮,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雞,不辭路遠,自帶干糧去黃瓊的墳前祭奠,并且放聲大哭,表現(xiàn)得很悲痛,祭奠之后也不告知別人姓名,“稚乃負糧徒步到江夏赴之,設雞酒薄祭,哭畢而去。不告姓名”,說明徐稚雖然推掉了黃瓊的推薦,但不等于他沒有領情,而是心存感激,引黃瓊為知己,成語“只雞絮酒”的來歷就是這樣的,后面蘊藏一個感人的故事。

  徐稚和黃瓊的故事在同時代還有另一個版本,即范式和張劭的故事,同樣也記載在《后漢書》里。范式和張劭都是東漢地方小吏,關系很好,乃是至交。范式有一次跟張劭說,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訪,向您的家人問好。張劭回答說:歡迎老友來訪,我一定做飯做菜招待你,其中的菜就是雞。兩位老友的家相隔千里,在交通條件落后的漢朝,張劭的家里人都不太相信范式的承諾,然而張劭對范式的誠信很有信心,在約定的那一天,他真的早早做好飯菜等,果然,范式如期到來,二人把酒盡歡,良久方散。這就是史上有名的“雞黍之交”。后來張劭死,下葬時棺木不能下去,直到范式趕到,以酒祭奠,棺木才下去。

  到了明朝的《喻世明言》里,有一個故事叫“范巨卿雞黍生死之交”,將故事的版本改了一下,范巨卿就是范式,他承諾要去張劭約飯,結果因為忙于生計,一時忘記,到了約的那一天,已經(jīng)沒法赴約,那時由于沒有高鐵,沒有飛機,千里之遙無法趕到,居然自刎而死,陰魂赴約,張劭得知老友死訊,悲痛不已,趕去范巨卿家中,亦自刎以報。

  無論是桃花源的人們,還是東漢摯友,疑惑唐朝農(nóng)莊,他們約飯的菜單上都有雞,可見雞一直是中國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禽,從而又引申出友誼的感人故事,可以這么說:友誼的菜譜上,少不了雞。

  呆若木雞:一只雞進入最佳戰(zhàn)斗狀態(tài)

  關于雞的成語,負能量的也不少,例如“雞鳴狗盜”、“殺雞駭猴”、“雞飛狗跳”、“雞犬升天”等等,有意思的是,雞一旦和狗聯(lián)合組成成語,就沒什么好家伙,完全上不了檔次。當然,也不全是這樣,例如《老子》里的“雞犬之聲相聞”,在《桃花源記》里的“雞犬相聞”,都勾勒出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畫面,安靜優(yōu)雅,令人向往。

  還有“呆若木雞”這一成語,意思大家都明白,現(xiàn)在一般貶義的傾向比較多,形容一個人呆呆地,來不及有反應,然而,它最初的意思卻是說一只斗雞進入了最佳的戰(zhàn)斗狀態(tài)?!肚f子》的“達生篇”講了這么一個故事,一個叫紀渻子的人為齊宣王訓練斗雞,常常能夠獲勝。他訓練斗雞的標準什么呢?如果這只雞雄赳赳氣昂昂,好斗好勇,“疾視而盛氣”,怒氣沖沖地瞪著對手,那說明它還沒有達到最佳的戰(zhàn)斗狀態(tài),而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培訓,當這只雞沒有怒色,完全呆呆地如同一只木雞的時候,說明它的戰(zhàn)斗力已經(jīng)登峰造極,不怒而威,不寒而栗,其戰(zhàn)斗素質已經(jīng)全部具備,其他的對手一看到它,就會嚇得馬上就跑,“望之似木雞矣,其德全矣,異雞無敢應者,反走矣。”

  關于雞的成語,除了與莊子有關,與孔子也有關。孔子的弟子子游當了芝麻縣官,于是馬上推行孔子的樂治措施,孔子來視察的時候,滿城都是音樂聲,孔子一聽,就輕輕地批評一句:“子游同學,殺雞焉用牛刀,治這么一個小小縣城,還用得著堂而皇之的先王之樂嗎?”子游不服氣了,就拿出上課筆記反駁,說:“老師,您不是說君子懂音樂就相親相愛,小人懂音樂就容易驅使嗎?”孔子聽了蠻不好意思的,只好說:“前言戲之耳”,你說得對,我前面是開玩笑的。

  可見雞這種家禽,既可以出現(xiàn)在勵志的故事里,也可以出現(xiàn)在詩文當中的餐桌上,還可以反映先秦思想家的精神面貌,確實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

◆雞病專業(yè)網(wǎng)——為行業(yè) 盡己任! 建于2005年 領先的行業(yè)新媒體服務提供商◆

免責聲明:
1、凡注明為其它媒體來源的信息,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,也不代表本網(wǎng)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2、您若對該稿件內(nèi)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,請即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。
3、我們努力做到報價信息參考價值最大化,對于報價同一地區(qū)可能存在一些浮動差異,建議實單實談商榷交易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