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尤其是合成技術對天然物質(zhì)的工廠化生產(chǎn),源于植物抗菌活性成分的黃連素,這幾年也由植物提取,基本上實現(xiàn)了工廠化生產(chǎn)。
黃連素也叫小檗,它原來是從中藥黃連或黃柏中提取、分離得到的一種類異喹啉性質(zhì)的生物堿,也是中藥黃連發(fā)揮抗菌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。
它的理化性質(zhì)為黃色針狀結晶,其味苦且有點澀。隨著研究的深入,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(fā)現(xiàn):黃連素其實不止存在于黃連和黃柏中,它在植物界中分布廣泛。
現(xiàn)在最新的研究和檢測結果表明,植物中大約有四個科數(shù)十個屬內(nèi),都發(fā)現(xiàn)了有黃連素的存在。我們獸醫(yī)臨床應用上,主要是黃連素的鹽酸鹽和硫酸鹽。
黃連素在自然界里,其主要存在于植物小檗科、罌粟科、毛莨科、蕓香科和防己科等植物中。在早期,它的合成工藝沒有突破前,黃連素都是從植物提取得到的。
目前大家使用的各種黃連素,主要是用工業(yè)合成工藝的方法大規(guī)模生產(chǎn)的。這相比從植物中提取對大自然的破壞,可以說是科技的力量和魅力。
黃連素/小檗堿是一種異喹啉生物堿。它在乙醚中可析出黃色針狀晶體。熔點145℃。溶于水,難溶于苯、乙醚和氯仿。屬于季銨生物堿,水中溶解度低。
比如說,象鹽酸黃連素,其在常水中的最大溶解度才1∶500;就是溶解比較好的硫酸黃連素,其在常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也不過1∶30那樣子。
黃連素從水或稀乙醇中析出的晶體,通常都會帶有5.5分子的結晶水;如果你是從氯仿、丙酮或苯中結晶,也會帶有相應的結晶溶劑分子。
黃連素若是用不同的堿處理,你則可以得到季銨式、醛式和醇式等三種不同形式的小檗堿化學結構,這其中則尤以季銨式的化學結構最穩(wěn)定。
雖然黃連素無論是從化學結構、理化性質(zhì)和作用特點、以及對抗細菌的作用機制等方面,都與我們現(xiàn)有的絕大部分抗菌藥都不同,但也不應人為的無限夸大它。
普通黃連素最確切的抗菌效果,就是因為它的難吸收和一定的抗炎、澀腸作用,所以黃連素對腸炎的作用,是它
一周閱讀排行